達摩雕塑
達摩,屬于神話人物,其雕塑像可采用石材雕刻、銅料鑄造、玻璃鋼彩繪等材質工藝進行制作?,F為您呈現17張達摩高清圖片,如果您也要選購達摩雕塑,歡迎聯系我們,支持按圖定制。質優價廉,誠信可靠。
黃楊木雕達摩像(圖片大?。?1.65KB | 圖片尺寸:500*720px)
達摩的來歷
達摩,又稱達磨,全稱為菩提達摩,意為“道法”。
達摩雕塑像 (8)(圖片大?。?2.41KB | 圖片尺寸:500*697px)
他是南天竺人,屬婆羅門種姓,也有說他屬于剎帝利種姓的。種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種社會階級制度。印度社會共有四大種姓,即婆羅門(僧侶)、剎帝利(武士)、吠舍(商人和農民)、首陀羅(無技藝的勞動者和奴仆,或稱不可接觸者),可見達摩的社會地位是高貴的,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。他自稱是釋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孫,即是印度禪宗的第28代祖。
達摩祖師泥塑(圖片大?。?3.07KB | 圖片尺寸:500*750px)
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(公元520年)或大通元年(公元527年)他航海到廣州。梁武帝信佛,把他接到南京傳法。但是當時南朝的佛教重視講義理,與達摩的禪宗重坐禪,提倡“見性成佛,不立文字”的理論不合。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,開始在洛陽一帶游歷,傳習禪宗。后來入嵩山少林寺。他在少林寺坐禪時,面壁九年,一天到晚默然而坐。他的這種修行方法,又被稱作“壁觀”。后來傳法于僧慧可,死后葬熊耳山。據說他到南京以后,梁武帝同他說佛理,問他:“我修建了這么多佛寺,寫了這么多經卷,度了這么多僧人,有何功德”?達摩回答說:“都無公德”。武帝問他“何以無公德”?他說:“這都是有求而做的,雖有非實”。由于他同梁武帝話不投機,于是便離開南京北上。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,并不是坐船,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,立在葦上過江的?,F在少林寺尚有達摩“一葦渡江”的石刻畫碑。關于“一葦渡江”的解釋,儒家有不同的說法。他們認為“一葦”并不是一根蘆葦,而是一大束蘆葦。因為《詩經》里面有一首《河廣》,詩中說:“誰謂河廣,一葦杭之?!碧迫丝追f達解釋說:一葦者,謂一束也,可以浮之水上面渡,若桴筏然,非一根也??磥磉@樣的解釋是比較科學的。
達摩雕塑像 (6)(圖片大?。?3.75KB | 圖片尺寸:500*671px)
“衣缽真傳”也是關于達摩的故事,后人把這一成語用于得到老師的真本領的意思。據說達摩有一件棉布袈裟,一個吃飯的缽盂,是從印度帶來的。這兩件東西,佛門認為是傳法的憑證,非常重視。那時有一個原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出家的和尚,叫做僧可,又叫神光。他到少林寺訪達摩,希望達摩授予真傳。但是達摩閉門面壁,不理他。他便站立在門外不走,以表達自己的誠意。恰好天下大雪,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動。到天明時已積雪至膝深。達摩仍不許入室,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斷下,表示求道誠意。達摩問他做什么,他說:“愿和尚開甘露門,廣度群品!”達摩見他心誠,可以傳法,便傳衣缽,改名為慧可。這就是“立雪傳經”、“斷臂傳經”的故事?;劭捎谑侨〉昧硕U宗二祖的資格。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缽盂峰上,有殿房數間,內塑二祖慧可像,據說是他斷臂后養傷的地方,所以又名“養臂臺”、“覓心臺”、“練魔臺”等?;劭蓚飨聛淼囊吕?,傳到六祖慧能,他是廣東人,衣缽也就帶到了廣東,到了明嘉靖年間,被一個提學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毀。
達摩祖師根雕(圖片大?。?4.3KB | 圖片尺寸:500*594px)
據史籍記載,達摩死后,還有靈驗。北魏有一個使臣宋云從西域回國時,并不知道達摩已死。路過蔥嶺(以前對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、喀喇昆侖山脈西部諸山脈的總稱,古代中國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常經蔥嶺山道)時,見到達摩手里提著一只鞋,向西而去。宋云認識他,便問:“和尚到那里去?”達摩說:“回西天去?!彼卧苹鼐?,向皇帝報告了此事,皇帝覺得奇怪,便命令把達摩的棺材起出來看。據說,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。由此,又產生了達摩“只履西歸”的傳說。
玻璃鋼達摩祖師彩繪塑像(圖片大?。?3.57KB | 圖片尺寸:500*593px)
紫砂達摩像(圖片大?。?6.15KB | 圖片尺寸:880*1329px)
達摩祖師《一心戒文》
一、于自性靈妙常住法中,不生斷滅之見,名不殺生。
達摩瓷像(圖片大?。?01.86KB | 圖片尺寸:500*682px)
二、于自性靈妙不可得法中,不生可得之念,名不偷盜。
達摩祖師銅雕塑像(圖片大?。?31.22KB | 圖片尺寸:500*667px)
三、于自性靈妙無著法中,不生愛著之念,名不淫欲。
達摩雕塑像 (7)(圖片大?。?36.05KB | 圖片尺寸:500*718px)
四、于自性靈妙不可說法中,不說一字,名不妄語。
達摩彩繪雕塑像(圖片大?。?39.15KB | 圖片尺寸:500*667px)
五、于自性靈妙本來清凈法中,不生無明,名不飲酒。
達摩雕塑泥稿(圖片大?。?48.77KB | 圖片尺寸:500*542px)
六、于自性靈妙無過患法中,不說過罪,名不說過。
木雕達摩像(圖片大?。?50.33KB | 圖片尺寸:500*450px)
七、于自性靈妙平等法中,不說自他,名不自贊毀他。
達摩雕塑像 (13)(圖片大?。?56.74KB | 圖片尺寸:500*676px)
八、于自性靈妙真如周遍法中,不生一相慳執,名不慳貪。
達摩雕塑像 (10)(圖片大?。?62.72KB | 圖片尺寸:500*889px)
九、于自性靈妙無我法中,不計實我,名不瞋恚。
達摩祖師雕像(圖片大?。?85.26KB | 圖片尺寸:500*750px)
十、于自性靈妙一如法中,不起生佛二見,名不謗三寶。
達摩仿古銅雕塑(圖片大?。?02.25KB | 圖片尺寸:500*667px)
佛門不推崇算命,為何卻有《達摩一掌經》傳于世呢
為什么佛門不推崇算命,卻有《達摩一掌經》暗傳于世呢?
最近有人問起:“師父,佛門不是不推崇算命嗎?為什么還會有《達摩一掌經》這本書流傳呢?”
誠然,佛門不推崇算命,因為修行本身就是一個逆天改命的過程。
而《達摩一掌經》,又稱《看命一掌金》,收在續藏經第五十九冊中。它的作者不是達摩大師,而是唐代的一行禪師。沒錯,就是那個被稱為僧人中的科學家的牛人,他還是唐代密宗開元三大士中善無畏和金剛智的弟子,《大日經疏》的編寫者,同時他也是唐代《大衍歷》的編定者。
那為何一行禪師要編寫《看命一掌金》呢?
在唐代以前,佛門大德選擇弟子,一般會入定觀察弟子的因緣,看其是否適合出家。但不是每位作為師長者都有如此深湛的定力,所以有見及此,一行禪師就編寫了這本《看命一掌金》,據此書來推算,就可以大致了解投師出家者過去生的因緣,以判斷該人是否適合出家。
一行禪師在《看命一掌金》的開篇中說道:但凡是投師出家的人,都可以依此選僧圖(《看命一掌金》中所畫)為憑據。如果在十個佛法識中,有一二個識的才準許出家,因為此人前世與佛法有緣。如果十個佛法識中一個都沒有的話,這樣的人如果出家,反而會毀謗圣教,謬說佛法。當然,如果有品格不凡,才智出眾者,就不在此限。如果心地仁厚,智慧過人者,就算過去生中沒有習學過佛法,今生習學佛法也能事半功倍。
由此可見,一行禪師編寫《看命一掌金》的初衷是為了方便選擇僧材。
《看命一掌金》中所說的十個佛法識分別是:通天識、三合識、善知識、方丈識、菩提識、福祿識、起家識、消災識、成就識、佛法識。
十個佛法識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佛門才能,或管理寺院、或講經弘法、或秉佛愿力成就佛法等等。為師者以此來判斷拜師之人與佛法是否有緣分?來者又是哪一類型的人才?
所以,對于佛門中人來說,《看命一掌金》是類似于《冰鑒》一類的存在,是有助于選擇僧材的。
當然,后世很多借托《達摩一掌經》之名而衍生出來的算法,就不在佛門所用的范疇之內了。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。
達摩大師: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
法師者,西域南天竺國人,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。神慧疏朗,聞皆曉悟;志存摩訶衍道,故舍素隨緇,紹隆圣種;冥心虛寂,通鑒世事,內外俱明,德超世表。悲悔邊隅正教陵替,遂能遠涉山海,游化漢魏。亡心之士,莫不歸信;存見之流,乃生譏謗。于時唯有道育惠可,此二沙門年雖后生,俊志高遠。幸逢法師,事之數載,虔恭咨啟,善蒙師意。法師感其精誠,誨以真道,令如是安心,如是發行,如是順物,如是方便,此是大乘安心之法,令無錯謬。如是安心者:壁觀。如是發行者:四行。如是順物者:防護譏嫌。如是方便者:遣其不著。此略序所由云爾。
夫入道多途,要而言之,不出二種:一是理入、二是行入。理入者:謂藉教悟宗,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。若也舍妄歸真,凝住壁觀,無自無他,凡圣等一,堅住不移,更不隨文教,此即與理冥符。無有分別,寂然無為,名之理入。行入謂四行,其余諸行悉入此中。何等四耶?一報冤行,二隨緣行,三無所求行,四稱法行。
云何報冤行?謂修道行人,若受苦時,當自念言:我往昔無數劫中,棄本從末,流浪諸有,多起冤憎,違害無限,今雖無犯,是我宿殃,惡業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。經云:逢苦不憂。何以故?識達故。此心生時與理相應,體冤進道,故說言報冤行。
二隨緣行者:眾生無我,并緣業所轉,苦樂齊受,皆從緣生??嗟脛賵髽s譽等事,是我過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緣盡還無,何喜之有?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,冥順于道,是故說言隨緣行。
三無所求行者:世人長迷,處處貪著,名之為求。智者悟真,理將俗反,安心無為,形隨運轉,萬有斯空,無所愿樂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,三界久居,猶如火宅,有身皆苦,誰得而安?了達此處,故舍諸有,止想無求。經曰:有求皆苦,無求即樂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,故言無所求行。
四稱法行者:性凈之理,目之為法。此理眾相斯空,無染無著,無此無彼。經曰:法無眾生,離眾生垢故;法無有我,離我垢故;智者若能信解此理,應當稱法而行。法體無慳,身命財行檀舍施,心無吝惜,脫解三空,不倚不著,但為去垢,稱化眾生而不取相。此為自行,復能利他,亦能莊嚴菩提之道。檀施既爾,于五亦然。為除妄想,修行六度,而無所行,是為稱法行。